新闻动态
三产融合促振兴 乡村旅游兴太和——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文旅融合促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乐鱼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10 20:43:16

  【引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文峰乡距县城12公里,版图面积176平方公里,是堵河(汉江最大支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竹山桥头堡,也是十堰全市3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太和村是十堰市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全村共有542户1796人。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大格局,以太和村为龙头全力发展生态旅游,旅游产业规模从无到有,旅游扶贫效应由弱变强,呈现出“政府主导主抓、市场主体主责、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态势。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太河村抢抓美丽乡村发展机遇,充分的利用独特文旅资源,依托境内太和梅花谷景区开发,对标对表,积极地推进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工作,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太河村创建为湖北省绿色乡村、十堰市旅游名村,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太和梅花谷入选荆楚乡村旅游十大主题旅游线年太河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湖北省竹山县太和村区位优越、生态优良、资源富集、人文厚重,具备优质的旅游开发潜质。

  生态优势:太和村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境内山灵水净、物种繁盛,百岁大古树、千年太和观、万亩腊梅园等珍稀罕见,梅花山、梅香溪、君子谷、沉鱼潭等引人入胜。太和梅花谷是野生腊梅聚群生长的地方,因此得名“梅花谷”,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野生腊梅基地”。谷中腊梅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其中大型野生腊梅八千株、中型红梅五千株、大型中华山樱二千株。

  文化优势:太和村历史底蕴深厚,道教文化、红色文化、腊梅文化、十星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孕育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有“小武当”太和观,有传统村落古朴遗风,有古盐道、苏维埃革命老区、新四军突围点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看点,有赏梅、画梅、咏梅的风雅传统,还有以勤劳、淳朴、遵礼、和睦为内涵的十星文化,可谓是人文荟萃。

  区位优势:太和村地处堵河之滨,连接S281(十竹公路),距麻安高速公路竹山出口28公里、十堰市区82公里。随着“双高速、双机场、一高铁”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太和的交通将更方便快捷。太和梅花谷景区地处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古都西安、襄阳古隆中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区之间,具有承东接西的纽带作用。

  综合以上特色,太和村适合打造成集时尚运动、观光旅游、森林康养、科普示范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度假区。2016年来,太和村因势导利发展生态旅游、因地制宜探索振兴之道,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建设方兴未艾,一个的生态宜居、村民富裕的魅力乡村崛起在溪山叠翠间,“诗意太和、梅香天下”的美誉远近闻名。

  (一)目标引领兴规划,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2016年聘请浙大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全域规划,按照“一带”(景观古村落休闲旅游观光带)、“三核心”(形象入口接待中心、古树迎宾休闲中心、观光旅游服务中心)、“四片区”(美丽乡村接待片区、休闲农业体验片区、景观古树观光片区、腊梅景点旅游片区)、“多节点”进行总体布局,通过实施国家4A级旅游区创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创建,全力打造“以水为魂、以花为媒、以林为基、以文为核”,集“生态休闲”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旅游名村由规划逐渐变为现实,如今的太和村交通方便、环境优美、产业高质量发展、民风淳朴,村民生活日新月异。

  (二)旅游主导兴产业,实现兴业富民生活美。引进十堰太和梅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建成太和梅花谷核心景区;在景区外,按照“山上茶园、山下果园、林中游园、村中乐园”的思路,成立茶叶、鲜果、蔬菜、香菇、鲜花、药材等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600亩、精品采摘园350亩、设施蔬菜100亩、袋料香菇15万袋、鲜切花25亩、灵芝药材20亩;大力培植旅游服务行业,建成传统院落4个,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12家。在太和梅花谷景区带动下,2018年以来太和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年销售农产品1200万元,经济收入近三年平均增速11%,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带动贫困户直接就业326余人,间接就业500余人,促进农户通过发展旅游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三)基础改善兴环境,实现环境整洁生态美。2018年5月在竹山县率先建成首条真正意义上的跨县旅游专项公路化太路,结束了太和群众绕行30公里危险山路出行的历史;在保持传统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累计完成190户民居改造;对109户贫困户实施了易地搬迁;争取中小流域治理项目,对2公里河道实施了生态治理;对接乡村振兴“5+1”试点,对村级形象入口以上区域进行了环境整改治理;新建集中供水厂1座,星级旅游公厕3座,改建户厕120座,配齐垃圾箱、垃圾桶、垃圾车、洒水车,卫生条件极大改善。

  (四)治理有效兴文化,实现文旅融合精神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不断丰富太和观这一“小武当”的道教文化因素,在推崇道教文化的同时,融入舞太极剑、跳太极操等新形式,进一步展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为进一步了弘扬太和革命苏区的红色文化,开展讲红色故事、忆艰苦岁月、警后代新人、扬优良传统系列行动,群众忆苦思甜的奋进状态得到了激发。立足华中地区最大的野生腊梅园这一优势资源,不断提炼“诗意太和梅香天下”的腊梅文化,举办腊梅节、腊梅展,开展赏梅、画梅、咏梅等文艺活动,植入沙画表演、太和花鼓、民间皮影、太和山歌、书法展示、乡村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开发腊梅茶、腊梅香等商品饰品,持续提升太和腊梅文化内涵。结合“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弘扬“十星”文化,确定了躬耕、守信、和美、好客的太河村训;太极有道、道法自然,人和有情、情暖客心的太河内涵;田园如画、游客如织,生活如蜜、幸福如诗的太河愿景,充分凝聚了太和精神。

  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融入省、市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立足县情实际,将太河村列为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举全县之力倾力打造湖北旅游名村,制发了《竹山县文峰乡太河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实施方案》,成立了太河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研究旅游名村创建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问题和矛盾,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创建格局。

  该乡太和村生态优良、人文厚重,境内太和梅花谷因千年太和观和华中地区最大的野生腊梅园而得名。2016年来,太河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相结合,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开发太和梅花谷旅游景区,立足旅游全要素配套,开发旅游服务产品等,走出了一条景区带村、景村共建的旅游扶贫模式。围绕“诗意太和梅香天下”的腊梅文化主题,举办秦巴腊梅文化节、腊梅展,开展赏梅、画梅、咏梅、写梅等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腊梅茶、腊梅香包等旅游商品,建设梅园、梅花诗词长廊、梅花客栈、梅香食舍、梅林别院、北山草堂等20余个人文景观,新建丛林穿越、玻璃水滑、喊泉、射箭、彩虹滑道等10余个游客参与项目,太河腊梅文化内涵得到全新提升。2021年成功提升为国家4A级景区。4年来,在景区的带动下,太河村全民参与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建立产业合作社、种植特色农副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商品等,太河村乡村旅游开发氛围日益浓厚,2018年十堰市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现场会把太河村作为观摩现场,成为全市集“生态休闲”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引领区、景村共建示范区。

  该村在对外打造文旅品牌的同时,注重提升村级文明程度。一是实施村民自治。制定了《太河村村规民约》、《太河村风民风管理制度》、《太和梅花谷旅游区古树名木保护制度》等一系列规定制度,并在村支两委和村民自治组织监管下,认真贯彻执行。二是推进“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按照“十星创建精神脱贫”工作要求,经常性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 活动,每年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精神脱贫示范户、好人榜,在村内形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崇尚科学、迷信、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一定效果提升。三是抓好诚信体系建设。与村内合作社、农家乐(民宿)经营者统一签订《诚信经营公约》,要求所售商品明码标价,主动接受监督。邀请县直有关部门对餐饮卫生、旅游市场、旅游服务等环节进行经常性检查和监管,严肃处理违规经营户,让经营者合法经营,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四是定期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不断的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村旅游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该村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群防群治,人人参与”的方针,用实际行动为村民和游客筑牢安全“围墙”。一是切实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负责”原则,乡党委政府与太河村、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二是落实防范措施。制定了《太河村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太和梅花谷旅游区防火制度》等,并适时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动与公安、消防、卫生、水利等部门对接,联合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排查的安全风险隐患及时督促整改销号,杜绝了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太河村旅游开放以来“零事故”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坚持以群众大会、村小组会、院子会、包保入户走访为契机,常年对广大群众进行普法宣讲,广泛发放禁毒、反、安全生产管理、防火、防中毒等宣传资料,在全村营造了学法、知法、懂法的良好氛围。

  (一)建强堡垒是促进发展的根本支撑。太和村区位优越、生态优良、资源富集、人文厚重,具备较好的旅游开发潜质。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太和村党支部切实把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强村级党支部,选优培强带头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在党爱党、在村为民意识,深入开展十星级党组织和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引导外出党员为村级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组织60多户村民先后到襄阳市五山镇堰河村、十堰市茅塔乡东沟村等地参观学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通过群众会、座谈会、讨论会、动员会等多种形式,让村民们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光、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太和村的发展历史启示我们: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之以恒建强基层组织,让村级发展有指路明灯。

  (二)培植产业是壮大发展的重要抓手。太和村依托自身资源,找准方法路径,成立了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多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了茶叶、鲜果等多种业态,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真正的完成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松散经营向统一管理的迈进,有力地促进了脱贫致富。这启示我们:发展产业是壮大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一村一策,坚定不移壮大支柱产业,培育辅助产业,一线串珠促发展。

  (三)能人带动是推动发展的重要依托。太河村长期以来因为缺乏资金、缺乏能人引领,没有资金投入就无法推动发展,经过乡村两级干部大力的推介和本村村民的不断宣传,太河村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成功吸引合伙人共同开发,成立了太和梅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力发展生态旅游额同时,成立竹山县太和梅花谷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和社会能人牵头,村集体以山场、水面等资源入股,带动村民发展。同时以梅花谷景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务农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成立茶叶、香菇、花卉、蔬菜、药材、瓜果等7家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带股入社、联合经营,有效地组织了经济活动,形成了家家有事干、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的氛围,实现了强村富民目标。这启示我们: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励群众抱团发展是强村富民的重要路径,必须积极探索、有序推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作者:王璐 邵蓝星)



上一篇:绍兴文旅国际化调研报告 下一篇:智能电视软件app运用商场下载软件引荐有用篇主张保藏!
推荐查看